沈浩
2014-04-07

为了把他继续留下,因按红手印出名的小岗村的村民们又按下了三次手印。面对乡亲们沉甸甸的希望,他曾经说过,“我不走了,我愿意一辈子留在小岗。”没想到,他真的永远留下了!

45岁的沈浩静静长眠在村东头的公墓里。每天清晨,阳光温柔地拂过,凝视着那片他用心血浇灌了六年的热土。

11月17日。农历十月初一。雪。

这是小岗村传统的祭奠亲人的日子,也是沈浩积劳成疾猝然离世的第11天。

石马村的殷广勇来了。不到六点他就起来了,为智障的妻子掖好被角,唤醒了两个仍然睡眼惺忪的孩子。四岁的小儿子趴在他的背上,7岁的大儿子只好牵在手里。老殷暗暗许诺过,只要有一口气在,就不会忘记沈书记。

村民王霞来了。她带来了辣椒,那是沈书记在村民家最爱吃的下饭菜。王霞不知道,其实他的胃不好,经常疼得吃不下饭。

同事金乔来了。他一直后悔,一个月前在沈书记无意中提起胸闷的时候,没有把他拖到医院检查。

友谊大道上走来了无数小岗村的乡亲,那些他帮助过,争吵过,为之淌过眼泪的,所有他热爱的,他们都来了……

面对怀疑的目光,他选择融入

2004年2月16日,作为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干部,沈浩是迎着不信任甚至冷漠的目光穿过小岗村牌楼的。这个省财政厅来的干部,看起来白白净净,他能改变小岗的面貌吗?该不会是来“镀金”的吧?

来之前,有人提醒过沈浩,农村情况复杂,小岗作为“中国改革第一村”尤其敏感,要超脱一点。沈浩笑笑没说话。但当时小岗村的现状仍然让他吃惊不小:村集体负债4万多元,村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,低于全县平均水平。交通闭塞,环境卫生差,村民普遍还住在上世纪盖的小平房里。“一夜越过温饱线,二十年跨不过富裕坎”,曾是小岗村的真实写照。

既然来了,要退缩吗?绝不!沈浩在日记中写道:“小岗村发展面临的矛盾和困难肯定很大,但存在的机遇也很多。我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,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,不怕吃苦,严格要求自己,在这3年的时间里,小岗一定会发生很大变化,小岗人也一定会富裕起来。”

起早贪黑,沈浩把全村108户人家的板凳坐了个遍,和村民们拉呱,和大包干带头人、村两委成员促膝谈心。一个月下来,他心里有了数。沈浩召开了村两委会议,提出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务之急,而目前村民意见最大的就是友谊大道东边1200米长的泥巴路,“晴天一身土,雨天一身泥”。但大家一算账:如果通过招标修路,最少需要58万元,而政府拨下来的资金只有50万元,明显不够。沈浩听取了大家的意见,决定带领村民自己干,这样不光省钱,还能在劳动中增进感情。

说干就干。没有技术人员,请!没有设备,借!村民们分成四班,歇人不停工,大家唱着歌,喊着号子,越干越起劲。只要一有时间,沈浩就来到工地上,和村民们一起扛水泥、拌砂浆,摸到什么干什么。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回忆说,有一次泥砂浆溢到了路边,一时找不到工具,急得沈浩袖子一捋,用双手舀着泥砂浆往路中间泼,一边泼一边念叨:“这些东西放在路中间是宝贝,放在路边是垃圾,浪费了多可惜!”等他忙完了,才发现手被烧起了泡。

路修完后一算账,加上多修的两条水泥岔道,人工加材料总共才花了27万元,参与修路的村民每户还挣了1000多元。表现突出的村民还受到了村里的表彰,领到了奖金。

村民们的眼睛亮了,这个人还真是来干实事的。于是有人找到沈浩,反映个别人长期占用村里的集体资产,问他这事敢不敢管?

“当然要管!”

在反复说服教育不成的情况下,沈浩从小溪河镇法律服务所请来了专家,最终通过法律手段收回了村里的20间办公用房和2台推土机,并成立了集体资产管理小组,建立了集体资产管理制度。

沈浩决定抓好领导班子建设,先后制定了《党支部议事规则》、《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,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,调动村民的积极性。

小岗要发展,解放思想是关键。2004年秋天,沈浩带着大包干带头人、村两委干部、村民代表上路了。他们先后到了大寨、华西、耿庄和南街村,白天参观学习,晚上讨论,谈感想、找差距。渐渐地,大家的思路越来越宽。沈浩和村两委班子多次研究发展规划,确立了“调整产业结构,发展特色农业;加快设施建设,发展旅游业;跳出小岗求发展,着力办好工业园”的发展思路,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措施。

2004年,小岗村依托已建成的80亩葡萄示范园,成立了优质葡萄种植协会,办起了葡萄文化产业节,目前葡萄种植面积已达600多亩,总产值达200多万元。2005年引进的粮油食品发展有限公司,不仅与村民签订了小麦种植、收购协议,还吸收村民到企业上班。2006年,小岗村又从安徽科技学院聘请了苗娟等3名大学生,带动村民建起了179个双孢菇大棚,并成立了小岗村利民食用菌合作社,与市场实现了更好的对接。

小岗村一天天在变化:路好了,自来水通了;学生们有了新操场、新课桌、新校服;党员活动室、卫生服务中心和档案室建起来了,大包干纪念馆、“当年农家”茅草屋迎来了天南地北的游客,“农家乐”的生意越来越红火……

面对鲜红的手印,他选择留下

2006年,沈浩的3年任期将满。小岗村的村民们寻思着怎么也要把沈浩留下来。2006年11月,在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等人的带领下,村民们辗转找到安徽省财政厅和选派办,递上了按满98个红手印的申请书,强烈要求留下沈浩再干3年。

组织上征求沈浩的意见,他犹豫了。

他是真想回家了。3年来,家里全靠妻子一人支撑,年近九旬的母亲苦守在老家,一年见不上几次面,女儿见他也不亲了。可是,小岗的工作刚刚进入快车道,村民们的眼神里不仅有不舍,更饱含希望。他如何割舍得下?

最终,沈浩选择了留下,成为当时安徽省惟一连任两届的选派干部。

有人不理解,一个省城大机关的干部,放弃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来到农村,图个啥?

沈浩的回答是,“我是党员,人民的需要就是我的岗位,党的决定就是我的选择。”

他没有忘记1986年写在入党申请书上的誓言:“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,为党和人民积极努力工作,密切联系群众,永做群众中的普通一员,并在群众中努力起模范带头作用……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,我将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,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。”

他曾经在日记中这样写道:“人的生命是伟大的,但人的生命也十分脆弱。作为一个人活在世上,官是当不到头的,钱也是难以挣尽的。那么,更应该考虑的是怎样活得有价值。就拿自己到小岗村来说吧,虽然吃苦、受累,但作为丰富人生的一个平台,使自己得以锻炼,这是花钱也难以实现的。”

为小岗,他愿意再拼上3年。

“一定要把小岗从名村发展成经济强村”

2006年,小岗村入选“中国十大名村”,沈浩和华西、大寨等名村的“当家人”并肩坐在主席台上,感觉就像坐在火炉上烤。他的心更迫切了:小岗村离其他名村的差距太远,一定要把小岗从名村发展成经济强村。

如何让小岗人的口袋真正鼓起来?沈浩经常对村两委班子说,首先要让村民看到小岗发展的希望,享受发展的成果,自愿投身到发展中来。2007年,沈浩请来了安徽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的专家,编制了《凤阳县小岗村新农村建设规划》,制订了以发展现代农业、发展旅游业、招商引资办工业为指导思想的“三步走”战略。2008年,他们又提出了把小岗打造成“现代农业的示范村、制度创新的实验村、城乡统筹的先行村、文明和谐的新农村”的“四型村”目标。小岗村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。

2009年1月,总投资达15亿元的小岗村GLG农产品(4.74,-0.03,-0.63%)深加工高科产业园项目在小岗落户,建成后年产值将达到60亿元以上。在谈妥项目之后,GLG前期1000亩建设用地进入整理阶段。可是当时距离动工不到一个月,时间紧任务重。仅仅21天,沈浩就带领村干部完成了全部土地丈量、复核、公示、补偿金的发放和地面附着物的清理工作。

GLG集团副总裁王倩说:“沈浩这个人特别朴实,你一见面就会想掏心窝子地和他说话。正是他的爱心、善心和真心,让我们下定了来小岗投资的决心。”在沈浩和村两委班子的努力下,一家又一家企业落户小岗:小岗面业、小岗钢构、节能电器公司、医疗器械公司来了,深圳普朗特集团、广州从玉菜业也来了……

这是小岗村发展最快的6年,是小岗人受益最大的6年。6年来,小岗村引进项目13个,到位资金2.3亿元;6年来,小岗村没有一个村民上访;2008年,小岗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00元,是2003年的2.87倍。

2009年秋天,眼看沈浩的第二个任期又要结束了。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试探着问沈浩:“你给我们说个实话,到年底,你还愿意留下来吗?”沈浩笑了:“只要你们欢迎我,我愿一辈子留在小岗!”

9月24日,小岗村的村民为沈浩的留任再次按下了红手印。

“小岗村必须发展,我们还有很多做不完的事”

“两任村官呕心沥血带领一方求发展,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”。这幅浸透泪水的挽联,凝练了沈浩的6年小岗生活。

6年来,2000多个日日夜夜,沈浩几乎没有节假日。他马不停蹄,四处奔波。

他也大哭过一场。那是在筹建小岗村农贸市场时,一户村民的一小块地也在规划调整之列。沈浩反复上门做思想工作,掏心掏肺地谈想法,可这家人就是想不通。直到有一天,沈浩拎上酒又登门拜访。吃饭的时候说得好好的,等到施工队进场他们又反悔了,沈浩气得回了住处。村民关正银回忆说,“那天他捂着脸趴在桌上嚎啕大哭,就像个孩子。”

话虽这么说,出门的时候,他依然是那个精神抖擞的沈浩。

农村的天地多么宽广啊,受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?人生真正能独挡一面,干点事业的时间,能有多少年!

再忙再累,他也要抽出时间读书,这是多年来的习惯。沈浩住处的书架上摆满了书。多少个漫漫长夜,他在这小屋里苦苦求索。从沈浩遗物里整理出的29本日记,写满了对农村工作的心得。小岗村党委书记金乔告诉我们,沈浩一直想写两本书:一本记录在小岗生活工作的点滴,一本则是对财政政策在农村运用的思考。

凤阳县委书记马占文说,在小岗的6年,沈浩从机关干部变成了一个理性的基层工作者。每一次见面,都能发现他对农村工作有了新的思考和体会。

曾有村干部问沈浩:“是什么让你对小岗有这样的情感,这样地留恋?”沈浩说:“小岗村必须发展,我们还有很多做不完的事。”

是啊,还有很多做不完的事。

规划中的环村北路还没有修完,村南的水库还没有建起,敬老院还没有完工,石马村的困难户还没有搬进新房……

11月7日,沈浩去世的第二天,小岗的村民们又为他按下了手印。他们对他的家人说,“沈浩是为我们小岗累死的,希望你们同意把他永远留在小岗,看着小岗越变越好。”

来源:凤阳新闻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