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洪英
2017-04-20

把工作做好,这就是我的进步

1979年,杜洪英到玉环县委组织部从事档案工作,从此便整日“窝”在档案室里剪剪贴贴、装装订订,一干就是32年。

杜洪英刚接手档案管理时,干部档案就放在几十个旧木箱子里,材料残缺不全,但困难并没有吓倒杜洪英。她一个乡接一个乡,一个单位接一个单位地跑,寻找、清查、整理……硬是在3年多的时间里收集了6000多份材料,救活了大量的“死”档案。

玉环是个海岛县,出门坐船是家常便饭,部里的同志见杜洪英晕船,经常对她说别跑海岛了,材料由他们带来,可杜洪英总是坚持一路颠簸、呕吐着去偏远海岛收集材料。同事们无不为她的敬业精神所感动。

1983年被称为玉环的“转制年”。县里的印刷厂、标准件厂、工具厂等10多家国有企业,进行了改制。170多位厂领导,由于来不及填写干部履历表,致使档案散失。杜洪英看到这一情况后,主动跑到劳动人事部门,专门为这170多名厂领导办齐了保留干部身份的证明函。近几年来,这批厂领导要陆续退休了,由于不能提供干部身份的证明材料,县有关部门准备将他们按职工身份办理退休手续。杜洪英获悉这一情况后,赶紧从档案室里翻出证明函,最终替这批厂领导“要回”了干部身份。

都说“跟着组织部,年年有进步”。30多年了,玉环县委组织部先后换了12任部长,同杜洪英一起工作的许多同志相继被提拔到领导岗位,可杜洪英依然是一名普通的档案员。许多同志劝她换个环境,到实惠、轻松的单位工作,她都婉言谢绝。“我觉得把工作做好,让每一份档案更完整规范,组织考察干部时有准确的档案记录,这就是我的进步了。”在她的眼中,进步被赋予这层含义。

人回来了,心还在档案室

档案管理员的岗位决定了杜洪英只能和无言的卷宗打交道,且不说工作的枯燥寂寞、生活的清贫乏味,人生的天地也似乎因此变得狭小了,但杜洪英乐在其中。很多人称赞杜洪英干档案工作细致入微,甚至是精雕细琢。

在这里,每一页破损的材料都由她亲手裱糊,每一页卷角材料都由她亲手抚平,每一页参差不齐的材料都由她亲自裁齐。档案室里的窗帘、地毯、铁柜,甚至墙角的盆栽花草,都是杜洪英亲自添置的,杜洪英对档案室的一切充满了感情。档案室的湿度是严格控制的,湿度太高档案就容易发霉,湿度太低档案又容易变脆,杜洪英像呵护婴儿一般不差毫厘。

每年刮台风季节,杜洪英总是要把档案室里里外外检查个遍,做到万无一失。就算这样,她回到家后还是一直惦念着室内的卷宗,生怕某个门窗会漏风渗水。为此,她曾多次冒着大风大雨,半夜回到档案室“坚守阵地”,直到窗外的风雨渐渐平息……而在平时,只要一离开椅子她就自然伸手去关窗,这手势成了职业习惯,以致在家中也是如此。家人总说:“你人回来了,心还在档案室。”

都说杜洪英熟悉档案室的一切胜过自己的家,不看档案检索目录,也能马上查找出任何一个县管干部的档案。通过不断的实践,她摸索出了“姓氏笔划编目法”、“单位分类法”、“四角号码编目法”等方法,并在全国各地推广。

态度上谦让,原则上不能让

也许在外人看来,档案室太平静了,甚至平静得有点压抑,但也有不平静的时候。杜洪英深深懂得,干部档案工作是一项政策性、机密性很强的工作,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有较高的党性觉悟,自觉坚持档案工作原则和制度,秉公办事。

为了更好地管住这个“家”,杜洪英修订完善了《查阅档案制度》、《保密制度》和《库房管理制度》等干部档案管理工作制度,挂在墙上醒目处。这是为了告诫自己,也提醒别人一定要照章办事。

当然,也有碰到过个别人不照章办事的尴尬事。少数干部在填写履历表时,出现出生时间越填越晚,入党入伍时间越填越早,学历越填越高的现象。有些人甚至托亲戚朋友走关系说人情,想擅自改动档案记录。每当碰上这类事,杜洪英始终坚持“态度上谦让,原则上不能让”,一概回绝,刚正不阿。有一次,一位老同志来找杜洪英,要求把他的干部身份改为职工身份,把档案退回原单位,以便早日退休,让子女顶职,被杜洪英婉言回绝。

“不能让一个投机钻营者得利,也不能让一个老实人吃亏。”这是杜洪英一直坚持的原则。在县委机关工作的小张在评上中级职称后,没有及时将相关材料加到档案中,甚至连他自己都忘了这事,可杜洪英知道后,立即给他打电话补齐材料,他的工资也因此加了一级。这样的事例还很多,也正是因为这些点点滴滴,她不仅赢得了大家的尊重,更赢得了大家的爱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