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,AI逐步融入人们的学习工作中。很多人使用AI协助工作,特别是在协助整理、撰写文字材料方面,AI的介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。但另一方面,少数人“动笔先动AI”“遇事先问AI”,甚至患上了“AI依赖症”,令人担忧。
作为新兴技术,人工智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,正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影响。不久前,国务院印发《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,要求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,加快形成人机协同、跨界融合、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。由此可见,面对汹涌而来的新科技浪潮,我们不应无视,更不能逃避或者恐慌,而要勇当新技术的“弄潮儿”,快速学习掌握人工智能的使用方法,为工作加油助力。
“君子生非异也,善假于物也”,善于使用工具是一种优秀能力,但过度依赖工具却可能会让能力变“乏力”。有时候,调研还没完成,洋洋洒洒的调研报告已经“出炉”;工作的真实成效和存在问题还没搞清楚,月度总结、季度总结、年度总结已经“成形”……只要简单地在某些AI大模型中输入几个关键词,一份看似结构完整,甚至充满“专业味儿”的材料就生成出来,看上去好像是方便快捷,但如果仔细推敲,就会发现这些材料表面看上去光鲜亮丽,实则泛泛而谈、言之无物,“水分”超标、“干货”难寻。
原因很简单,写总结材料、调研报告是为了更好地干实事,“琢磨事”是本质,“雕琢字”是形式,两者紧密相关,不可分割。而将写材料“外包”给AI,就切断了事与文的联系,抛弃了干实事这个本质,只留下舞文弄墨的形式。这是形式主义在AI时代的一种新表现,这种倾向必须警惕。
过度依赖AI撰写材料,还会让一些人的大脑渐渐习惯于“走捷径”,而不愿进行复杂思考。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就发现,长期使用AI会导致人的认知能力下降。另有研究显示,过度依赖AI的医生,当撤掉AI工具的辅助后,他们发现病变的能力竟然下降了20%。
实际上,脑科学研究早已证明,大脑是一个“用进废退”的精密器官。越是频繁使用,越能刺激其产生新的神经元连接,从而激发大脑的潜能。反之,如果放任大脑“躺平”,那么它就可能日益变得迟钝。这也是我们常说“大脑越用越聪明”的原因。因此,一旦AI从“帮手”变成“枪手”,人脑就很容易从“智能”滑向“失能”。
“君子役物,小人役于物。”技术是中性的,关键看如何使用。AI作为一门新技术,在很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。比如用它来搜集资料、整理材料,效率大大高于人工。但也要认识到,AI更多是辅助工作,最重要的还是人的思考和判断。一份完全依赖AI生成的材料,即使逻辑再清晰、文字再流畅,也代替不了人对一线工作的深入思考。而那些沾泥土、带露珠、冒热气的基层经验,即使语言表达上笨拙一点,也胜过套路化的“AI创作”千百倍。
简而言之,AI作为一种工具,在写材料方面用好了能让我们如虎添翼,但滥用则会让工作陷入形式化、空洞化。因此,我们切莫一味陶醉于“一键生成”的快感,还要热情拥抱一线工作这座“宝库”。要知道,工作中的真情实感、真实思考才是各种材料写作的“干货”和“硬核”。(作者:戎丽娟)
来源:河北共产党员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