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温历史精神 解读时代“密码”
2023-08-01
    20世纪60年代,河南林县人民为解决苦旱,决定开凿水渠,引漳河水。10年时间,10万儿女,在万仞壁立、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,逢山凿洞,遇沟架桥。他们顶酷暑,战严寒,一炮炮炸、一钎钎凿、一石石砌,最终削平1250个山头,凿通211个隧洞,硬生生在绝壁上“抠”出一条千里长渠。这条全长1500公里的“人工天河”,让当地从此结束十年九旱、水贵如油的历史,让我们重温太行山腰的红旗渠精神,解读红旗渠精神的“时代密码”。
   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考察时指出,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,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,永远震撼人心。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,林县干部群众不分男女老少,都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,齐心协力、团结协作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“人心齐、泰山移”的道理。面对少雨缺水、悬崖峭壁、落石伤人等诸多困难,林县全体干部群众并没有选择放弃,他们始终不畏艰难、埋头苦干,历时10年,最终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蜿蜒数十公里的“人工天河”。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,广大党员干部要继续弘扬红旗渠精神,勇于“挑担子、扛大梁”,面对问题不逃避、不推诿,竭尽所能的攻坚克难,战胜困难;无论工作亦或生活遇到多大的挑战和风险,始终保持初心、牢记使命,不畏惧、不放弃。广大党员干部也要勇于创新,运用新技术、新手段、新思路解决好老问题;在机遇面前,不犹豫、不观望,主动挺身而出、抢抓机遇,切实把机遇牢牢抓在手中。
   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、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。在新征程上,我们虽然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机遇,但风险挑战也不容忽视。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,广大青年干部要继续传承“红旗渠精神”,时刻把“为人民服务”的宗旨牢记于心、践诺于行,继承和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,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,把“小我”融入“大我”,以团结蓄势赋能。要想工作有实效,就要时刻想人民之所想,急人民之所急,盼人民之所盼,与人民群众始终想在一起、站在一起、干在一起,才能在奋斗的道路上绘好“同心圆”、共答欣欣向荣“时代题”。

可以说,没有一腔热血为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,就没有“新中国建设史上的奇迹”。生逢盛世、肩负重任的广大青年干部,要继续传承无私奉献精神,对标张富清、张桂梅、黄文秀等榜样,以最大的工作热情投身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,以“只争朝夕”的精神状态、“俯首甘为孺子牛”的奉献姿态,少一些患得患失,多一些心怀天下;少一些自私自利,多一些宽宏大量,与人民群众团结协作,不断在众志成城中谋新篇。(卢妍)


编辑:秦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