积极搭建“街事会”平台 努力打造“善治街区”的浦东样本
2024-02-20
    近年来,围绕中央、上海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部署要求,浦东新区深入引导各街镇探索以核心道路为轴线,覆盖道路两侧单位、商户的街区治理模式,形成丰富的街区治理经验:街区党建联盟、街事会、路长制等,实现居民区“围墙内外”治理的无缝衔接、全面覆盖,努力探索打造“善治街区”的浦东样本。
一、背景与起因
    1.贯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要义
  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,社区是城市治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街区治理一直是城市社区治理的重点内容,也是难点所在。城市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,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建,是夯实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、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要义。浦东积极探索党建引领街区治理: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;是建立健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,推动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、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重要举措;是坚持共建共治共享,建设人人参与、人人负责、人人奉献、人人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的生动实践。
    2.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关键举措
    以三个圈层推进现代化城区建设:精品城区、现代城镇、美丽乡村。是浦东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总抓手,街区治理是推进现代化城区建设的关键支撑,也是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检验。浦东新区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创建为牵引,对标浦东打造现代城市治理示范样板的引领区定位,进一步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,创新深化街区治理机制,探索现代城区治理新路。
    3.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的主要抓手
    浦东始终坚持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城市基层治理新路,部分街镇先行先试: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,推动党建引领街区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协商共治,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街区治理共同体,探索出面向街区的基层协商治理有效工作方法,是“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”的城市治理生动案例实践。浦东要将这些街区治理经验从“盆景”“苗圃”变为“森林”,夯实打牢基层治理基础。
二、探索与实践
    聚焦全领域统筹,锚定党建引领主线,构建“四梁+八柱”的组织脉络。坚持党建引领,探索构建与街区形态相匹配的新型治理体系,突破空间壁垒、隶属壁垒、行业壁垒,通过“强根、立架、搭台”,形成上下贯通、多方联动、多元参与的工作体系。
    1.组织根系延伸到底
    紧抓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,把党组织建在街区治理第一线,探索“支部建在街上、建在路干上”等理念,创新设置街区党组织、道路党组织等,做实党建指导员等制度,不断夯实街区战斗堡垒。
    2.组织架构统筹有力
    突出党组织核心领导地位,建立“街镇与街区、社区”联动的纵向架构,形成“区域党建+资源整合+自治共治”融合的横向架构,推动街区从“区块化治理”向“社会化治理”转变。如,潍坊新村街道党工委建立“1136”街区治理体系,即坚持1个引领(党建引领),依托1个平台(“街事会”平台),形成3张清单(需求清单、资源清单、项目清单),打造6个街区(红色街区、美丽街区、诚信街区、活力街区、公益街区、平安街区);东明路街道党工委建立“1+4+X”街区治理模式,即1个街区党组织、4个街区党群服务站、若干个街区自治小组。
    3.组织联盟引领共治
    依托区域化党建,搭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协同共治平台,发挥价值引领、资源整合、组织动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。如,按路段建立党建联盟、街居商圈联盟、居商联合会等,整合共享教育培训、银行市场、慈善公益、社区管理等资源,引导商户党员亮身份、见行动,在街区改造、门前三包、垃圾分类、公益服务等方面率先履责、引领带动。
    聚焦全链条协作,赋能多维力量,打造“治理+服务”的阵地平台。统筹运用各类资源,建立集党建、管理、服务等于一体的开放式、多功能综合阵地。
    1.空间赋能,构筑实体阵地
    坚持硬件与软件同步提升、空间与功能同步考量、物力与人力同时兼顾,确保街区治理有阵地、有力量、有保障。如,潍坊新村街道党工委在崂山路街面设置党群服务站,在潍坊五村等设置街区便民服务站,通过开放空间、功能叠加,服务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以及周边居民;东明路街道党工委在街区党群服务站配备专业社工和自治力量,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,组建“街区发展中心”,助力街区建设,激发街区活力。
    2.服务赋能,推动力量下沉
    坚持服务和资源向基层聚集,统筹辖区各方面管理力量和服务资源,下沉到服务群众最前沿。如,潍坊新村街道的崂山路街事会,推行城管、市场所、协税、绿化市容等职能部门轮值接待,开放共享职工关爱、邻里联谊、志愿服务等活动项目;北蔡镇五星路社会责任促进会,下设4个专业委员会,分别由市场监管所、派出所、门责自治组织和镇总工会进行日常指导。
    3.科技赋能,打造线上平台
    抓住数字化转型机遇,利用科技手段排摸商户、人口等底数,提升街区智能监测、发现、响应、处置问题的能力。如,川沙新镇的“智慧街区”、北蔡镇的“智能码”、洋泾街道的“信易+”、三林镇的“数字路长”等应用场景,覆盖区域所有沿街商铺,自动获取和分析日常信息,智能生成商户星级、信用积分等数据,精细化治理能力显著提升。
    聚焦全周期共振,激发多元潜能,形成“参与+激励”的循环机制。强化三方面的制度探索:议事协商,双向服务,评价约束,有力推进街区治理落实落细、持续创新。
    1.建立长效化议事协商机制
    通过搭平台、拓渠道、建机制,引导沿街商铺、驻区单位、周边居民有序参与,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街区规划、建设、管理全生命周期,实现“人在街区走、事在街区办、情在街区聚”。如,潍坊新村街道的街事会、街长制“一会一制”协商共治平台,通过轮值街长制度、“每周一请”部门约请制度、“每周一提”崂山金点子活动、“每周一评”星级商户等制度设计,共商化解油烟扰民等矛盾,共同为规划打造风情街等献策出力。
    2.形成常态化双向服务机制
    街区治理聚焦“城市形象、营商环境、民生改善、和谐稳定”等关键问题,以供需对接为抓手。一方面,通过清单式明责、项目化运作,以街区服务吸引人、凝聚人。另一方面,激发商户主人翁意识,通过志愿服务等方式服务街区发展,推动“街区为商户服务、商户为街区服务”的双向发展。如,潍坊新村街道街事会制定需求清单和服务清单,形成一系列街区公共议题和微公益项目,发动商户为周边社区老人、写字楼白领提供助餐配送等服务,实现治理和营商双赢;东明路街道引导自治共建项目,通过自治金、社区“微基金”等方式撬动美丽街区建设;祝桥镇依托“和商联盟会”平台,对接商户的服务清单和居民的需求清单,开展免费理发、房产咨询、少儿培训、家电维修等便民服务活动。
    3.探索导向性鼓励参与机制

坚持刚性治理和柔性治理两手抓,建立考评激励机制,完善商户自治公约,培养自律自治习惯,培育街区共同价值。如,洋泾街道采取诚信红灰榜单、积分兑换、星级评定等机制,在羽山路创建“诚信经营示范街”。


来源:上海基层党建微信公众号